大发500| -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 共创行业新价值
大发5002023-01-31 16:05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作者:王纪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一年一度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在人们熟悉 的“金色大厅”奏响 ,并向全世界90多个国家转播 。担任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奥地利指挥家弗朗茨·威尔泽-莫斯特 , 是继2011年和2013年之后第三次担任新年音乐会指挥。这一次 ,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音乐会 的曲目进行了一次力度空前的拓展:节目单上不包括返场加演曲的15首乐曲中 ,有13首 是首次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上演奏。这样 的创新之举 , 是否能够让这个在全球有着广泛影响的艺术盛事获得新 的活力?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约翰·施特劳斯画像 资料图片

  Ⅰ.传统 的确立

  “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 的魅力和人气造成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演奏施特劳斯 的音乐 是这个乐团的传统之一,可以一直追溯至‘圆舞曲之王’本人。但历史事实并不能印证这一点。”这 是曾于1997年至2014年担任乐团主席 的小提琴家克莱门斯·赫尔斯伯格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一文中写下 的 。作为集作曲与指挥于一身的最忙碌 的施特劳斯家族成员,约翰·施特劳斯的演出主要 是指挥他自己 的乐团 。事实上 ,维也纳爱乐乐团 的不少创始成员也是在约翰·施特劳斯乐团中开始他们 的职业生涯的(据约翰·施特劳斯的三弟爱德华在1886年统计 ,维也纳爱乐乐团中有施特劳斯乐团工作背景 的不少于27位),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维也纳爱乐乐团 的音乐会节目单中并没有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其他任何作品。其原因 是,音乐家们担心这些轻松娱乐舞曲会拉低爱乐音乐会的艺术高度和社会地位 。尽管从同时代最“严肃”的作曲家瓦格纳 、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 ,到以挑剔著称的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对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均有高度称赞,但观念中 的等级差别仍构成一道艺术屏障 。

  转变发生在1873年4月22日 ,在歌剧院舞会(举办地并非宫廷歌剧院,而是“金色大厅”)上 ,继奥托·德索夫指挥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的《邀舞》之后 ,约翰·施特劳斯登台 ,以他的“标志性”指挥风格——边演奏小提琴边指挥——完成了他的新作《维也纳气质》圆舞曲 的世界首演,也标志着“圆舞曲之王”与宫廷歌剧院乐团即维也纳爱乐乐团 的“严肃音乐家”们历史性 的首次联袂。同年11月4日 ,在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期间 ,二者再次合作,这一次 ,约翰·施特劳斯指挥了他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兰纳 的乐曲以及他自己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1894年10月15日 ,庆祝约翰·施特劳斯作为指挥家首次登台50周年的专场音乐会在“金色大厅”举行 。这一次 ,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整场音乐会上演奏 的全部为约翰·施特劳斯 的作品 ,成为新年音乐会 的先声。

  1925年10月举行 的约翰·施特劳斯诞辰百年纪念,成为一个重要里程碑。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第一场“新年音乐会” ,克里斯托弗·瓦格纳-特伦克维茨在《一种声音传统:维也纳爱乐乐团简史》中写道:“实际上举办于盛夏时节 :1929年8月11日 ,年轻的国家歌剧院总监克莱门斯·克劳斯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了一场曲目为清一色施特劳斯作品的音乐会 。而在十年后,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成为每年举行的圆舞曲和波尔卡音乐会 的诞生之日 ,仍由克劳斯指挥,作为新旧之年交替 的标志。”1939年12月31日的第一届新年音乐会 ,以《晨报》圆舞曲作为开场曲 ,10首乐曲全部为约翰·施特劳斯 的作品。如今每年作为压轴曲目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老约翰·施特劳斯 的《拉德茨基进行曲》都没有出现在曲目中。然而 ,对于新年音乐会传统 的确立而言,这却是堪称古典音乐当代奇观 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关键 的起点。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绘画作品《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乐团》 资料图片

  Ⅱ.“纪念品音乐” ?

  构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传统 的核心因素首先而且始终是曲目——“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和他 的父兄以及他们同时代其他作曲家 的圆舞曲 、波尔卡、进行曲、轻歌剧序曲等 。年复一年,尽管曲目搭配会呈现出微妙变化——纪念性元素、指挥家 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喜好都会成为影响曲目选择的因素,但两位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这父子四人 的作品作为每年 的曲目主体 ,形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传统风格。这些维也纳地方风味浓郁的音乐 ,在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中焕发出独特魅力,使得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在全世界无数同类演出中独领风骚,无可替代 。然而,近年来 ,尽管新年音乐会的电视直播国家一直在稳定增加,但与“极致视听盛宴”的赞誉相伴 ,怀疑 的声音也不时出现:以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为代表 的轻松舞曲音乐,是否具有足够 的艺术含量值得全世界亿万人年复一年地在新年第一天专注期待 ?人们 是为了音乐而听,还 是为享受一种被定位为优雅新年仪式 的活动 ?是否如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所怀疑的 ,很多人其实 是为了“一些人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且能够使自己加入某种有档次 的习惯中” ?就像世界各国 的游客在维也纳一定要到城市公园内约翰·施特劳斯镀金雕像前“打卡”留念一样 。

  在弗朗茨·威尔泽-莫斯特于2013年第二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 ,英国《留声机》杂志作者菲利普·克拉克与这位指挥家有一篇题为《圆舞曲回到未来》 的深度访谈 ,刊发于《留声机》2013年1月号。其中谈及圆舞曲的“不确定地位” ,也就 是说 ,像《蓝色多瑙河》这样 的音乐,究竟 是实用性音乐,还 是“艺术音乐” ?在威尔泽-莫斯特看来,“奥地利圆舞曲并不仅仅 是欢快 的舞曲 ,其中有深度和忧郁 ,人们需要感受到这一点。你看,我们距离波西米亚很近,波西米亚民间音乐总 是充满渴望和思乡之情 。”即使是最热爱圆舞曲 的人也并不会认为一首施特劳斯圆舞曲能够拥有贝多芬、舒伯特 、布鲁克纳和马勒交响曲的精神高度 ,圆舞曲这种体裁本身限制了艺术表现 的多面性。然而 ,这不影响最好的圆舞曲可以成为丰富而深刻 的艺术杰作 。

  当电影《2001太空漫游》以“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为伴随航天器驶向太空站和月球 的音乐时,并非所有 的观众都能接受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这种做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音乐会让人联想到酒店舞厅乐队或维也纳轻歌剧 ,从而让观众的注意力脱离太空。对此,库布里克 的解释是:“很难找到另外一首比《蓝色多瑙河》更能表现旋转运动的崇高感的优美乐曲 。”他认为,约翰·施特劳斯音乐中内在 的复杂舞蹈律动,与太空站的优雅运动有着奇妙的契合。在这样的语境中 ,这首著名 的圆舞曲脱离与舞蹈、与河流的联系,而具有了新的意蕴和美 。《2001太空漫游》在音乐运用上遇到的质疑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蓝色多瑙河》等维也纳舞曲音乐在不同受众群中得到 的不同评价 ,以及在音乐史家中和学术研究领域引发的争议。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浪漫一代》(查尔斯·罗森著) 资料图片

  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在他的《音乐中的伟大性》一书中写道:“总有一天,约翰·施特劳斯会成为维也纳的音乐纪念品,但不是‘不朽的’ 。”漫步在维也纳街头 的游客时常会遇到推销约翰·施特劳斯作品音乐会票 的人 ,约翰·施特劳斯 的音乐确实在很多时候被视为维也纳 的音乐纪念品 。所以 ,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将这样的音乐界定为不具有音乐“伟大性”的艺术 ,与巴赫、莫扎特 、贝多芬 、威尔第不可同日而语 。《古典风格》 的作者、博学的学者 、钢琴家查尔斯·罗森在他的另一本重要论著《浪漫一代》中 ,将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与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和格什温的百老汇音乐喜剧一起归入通俗艺术,但同时强调它们都属于“伟大的通俗艺术” 。当通俗艺术得以跻身于“伟大”行列时 ,其艺术魅力和价值使得无数平庸的“高雅艺术”作品相形见绌 。

  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等大量作品经常是以类似家庭作坊的方式快速谱写上演的 ,有时乐谱 的墨迹未干 ,就由专人飞快地送至演出场所 。有不少作品,甚至其中也包括《蓝色多瑙河》 的旋律,都会作为素材循环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 ,难免会出现大量雷同和艺术质量不高 的作品 。然而 ,不仅是施特劳斯家族,还包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 的其他作曲家,如兰纳、齐雷尔、苏佩、雷哈尔等,他们的圆舞曲 、进行曲 、轻歌剧序曲和选曲、波尔卡和加洛普舞曲等 ,虽然不像交响乐那样宏大和深刻 ,但其中的经典之作,也当得起老一辈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给予它们 的赞誉——“小型交响诗” 。就旋律天赋而言,约翰·施特劳斯和他 的二弟约瑟夫·施特劳斯真正无愧于伟大作曲家 的称号 。对他们的旋律之美,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等“严肃”作曲家均有过由衷赞美。而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中脍炙人口 的圆舞曲旋律,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借自约瑟夫·施特劳斯 的《神秘动力》圆舞曲,斯特拉文斯基也从维也纳舞曲中借了一段 ,他 的舞剧音乐《彼得鲁什卡》中一个极为悦耳的旋律 ,来自约瑟夫·兰纳 的《施蒂利亚舞曲》,属于“完整借用”。

  这些作品之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不能登大雅之堂 ,除了它们脱胎于伴舞音乐这一事实,还与创作技法相关。奥地利学者马塞尔·普拉维在他的《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节奏中 的世界历史》(中文节译本名为《圆舞曲之王》)中指出 :“约翰·施特劳斯 是美妙旋律 的创作者——可 是他从未试图对主题进行戏剧加工 。”我们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听到这些乐曲由完整编制 的交响乐团演奏 ,但它们并不 是以交响化原则发展主题的音乐,而 是大部分时候将一段又一段旋律加以衔接。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认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的丰富旋律妨碍了真正激动人心 的发展”,在维也纳舞曲音乐中,也没有对主题的“真正激动人心 的发展” 。然而交响化原则 、主题发展并非决定音乐是否具有“伟大性”和成为经典的唯一标准。维也纳风味音乐中那些让人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辞旧迎新气氛的圆舞曲、波尔卡 ,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由那些更具有“伟大性” 的作品替代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著名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也是圆舞曲 ,标题为《在舞会上》 ,作为交响音乐篇章备受欢迎 ,而且,按照弗朗茨·恩德勒在《维也纳音乐史话》一书中 的讲述 ,柏辽兹是位真正的维也纳迷, 是老约翰·施特劳斯 的热情追随者,并将与老约翰·施特劳斯 的友情延续至约翰·施特劳斯 ,然而 ,《幻想交响曲》中 的圆舞曲让“维也纳人听来不敢恭维”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节奏中的世界历史》(马塞尔·普拉维著) 资料图片

  诺伯特·林克在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约翰·施特劳斯》中说 ,“约翰·施特劳斯 的天赋让全世界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地随时踏进音乐的殿堂”,可谓一语中 的 。这正如库尔特·霍诺尔卡关于斯美塔那的歌剧《被出卖 的新嫁娘》所写的——“伟大 的艺术和通俗性如此自然地携手走到了一起”。

  Ⅲ.“第二拍现象”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传统还体现在演奏本身所具有 的某些鲜明特征,如著名 的“第二拍现象”,这就 是普拉维在《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节奏中的世界历史》一书中所描述的圆舞曲 的“奥地利式轻松和优美” 。也就 是说,在初听之下似乎一成不变的“嘭—嚓—嚓”基本节奏中,第二拍总是会稍稍提前到来 ,造成“抢拍”,而第三拍则相应地听起来往后拖延。威尔泽-莫斯特称这种“第二拍现象”为维也纳圆舞曲的最奇特 的传统。圆舞曲 的任何一次成功演奏都取决于指挥如何让音乐随摇曳 的拍子自由前行。在《蓝色多瑙河》或《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这样 的圆舞曲中,每一首小圆舞曲均通过优美 的转调与之后的小圆舞曲衔接 ,如同大自然中光与影的奇妙变幻,每一首小圆舞曲开始,意味着要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第二拍。这 是维也纳圆舞曲无穷魅力的源泉之一 ,是根植于维也纳爱乐乐团每一位演奏家内心的艺术直觉,是任何一位站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台上的指挥家都不可能改变也不会改变 的 ,因为那将构成对传统 的亵渎和冒犯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 ,演奏圆舞曲的“第二拍现象”属于维也纳爱乐乐团著名的“自动驾驶”模式 的组成因素 ,也就是说,第二拍 的奏法不需要指挥要求。但威尔泽-莫斯特在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指挥 的6首圆舞曲,显示出他对“第二拍现象” 的有意识关注,并使音乐具有了一定的新颖感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与熟练的重复演奏之间 的本质区别所在。

  比利时古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 、当代古乐运动的杰出倡导者之一约斯·范·伊莫希尔本着“追根溯源,还原本真” 的宗旨,指挥他创建的“永恒生命”古乐团录制了一套约翰·施特劳斯作品专辑 ,深得好评。在他看来,所谓“第二拍现象” ,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作品的传统一样 ,本身也经历了历史变化 。他写道 :“1929年 ,克莱门斯·克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晨报》圆舞曲在曲目中 ,乐团作为整体听起来像羽毛般透亮而轻盈,低音线条推动音乐前行 ,弦乐几乎不用揉弦演奏,像是室内乐重奏……序奏部只 是比圆舞曲本身速度略慢,后者给人一种加速感。有时但并不常见,第二拍拉长,然后保持几小节……1980年,洛林·马泽尔指挥同一乐团演奏《晨报》圆舞曲。但如果这确实 是51年后的同一个乐团,那么团员中最年轻 的人也大概75岁了,而最年长者在115岁上下……此时的风格反映了另一个时代 。拉长第二拍 的观念如今已变为准则,圆舞曲开始得更加缓慢 。”

  英国乐评家理查德·奥斯本将维也纳爱乐乐团所代表 的音乐传统与全世界的和平联系起来,认为如果到了2142年 ,我们周围不再有人按照布鲁克纳交响曲诞生之初的方式演奏它们 ,不再年复一年地在新年音乐会上向全世界问候“新年快乐” ,不在听众 的掌声中演奏《拉德茨基进行曲》,那才 是悲剧 ,“谢天谢地 !这种美好一直持续着”。然而 ,传统的守望之外 ,创新也始终存在。2023年 的15首正式曲目中 ,首次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上奏响 的曲目居然多达13首,这是在曲目拓展方面前所未有 的壮举。无论 是作为开场曲的爱德华·施特劳斯的《谁来跳舞?》快速波尔卡,还是之后约瑟夫·施特劳斯的《英雄诗篇》和《金翅雀》圆舞曲,都 是让听众倍感新颖的乐曲。即使两首曾经出现于往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上的约瑟夫·施特劳斯 的作品 ,也不 是像《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或《天体 的音乐》那样为人们熟悉 ,《快乐 的勇气》波尔卡在45年前 的1977年新年音乐会上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挥演奏过 ,节目单上 的最后一首曲目(在返场加演曲目之前)《水彩画》圆舞曲,演出相对较多,包括1966年(博斯科夫斯基指挥) 、1983年(马泽尔指挥)、1991年(阿巴多指挥)和2002年(小泽征尔指挥) ,1991年新年音乐会为这首圆舞曲所配 的以画家在雪地作画为内容 的浪漫芭蕾 ,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事实上,在一场音乐会上集中首演新作 的做法 ,也是一种来自施特劳斯家族 的风格 ,本身也构成一种传统——创新的传统。

  成立于2004年的维也纳女童合唱团首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台,与维也纳男童合唱团一同演唱,这也 是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创新之一 。邀请女性指挥家担任新年音乐会的指挥 ,也开始作为话题被谈及。如何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自己 的理念和方式进行着持续不断 的探索。因为,正如维也纳爱乐乐团主席丹尼尔·弗罗绍尔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毕竟我们不想成为有一天灭绝 的恐龙”。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5日 13版)

大发500

楚国的家具几乎都以红色为主 ,这有什么讲究吗 ?(3)******

漆器在夏商周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用途也逐渐广泛 。到了战国时期 ,随着铁器的普及与技术的进步,诸侯贵族 的审美也开始逐渐提升 ,而漆器则受到了诸侯王 的青睐。

而在各个诸侯国中 ,楚国的漆器是最负盛名的 ,在中国所出土 的所有漆器中 ,漆器大都来自楚国境内 ,即今天的湖南与湖北两省 。

在荆州 的楚国墓葬中,发现了数以万计 的楚国漆器,如著名 的文物浮雕龙凤纹漆豆 、漆木羽人等 ,都是典型的代表。我曾在今天的荆州博物馆 、湖北博物院 ,以及邻近的宜昌博物馆 ,发现了大量精美的漆器。

楚国的家具几乎都以红色为主,这有什么讲究吗?

荆州博物馆的楚国漆器(作者摄)

楚国 的漆器多以黑 、红两种颜色为主,它们 的质地有的以黑为主,用红描纹;有 的则以红为主,以黑描纹 。同时还会不时地用黄、金、银、蓝等颜色作为衬托。这些漆器很巧妙地将黑色所具有的特点,与众多的色彩调和在一起,虽然色彩 的差别很大,但你绝不对感到浮夸与突兀。

楚国的家具几乎都以红色为主,这有什么讲究吗 ?

三、漆器在楚国人的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从今天出土 的楚国漆器中发现,无论从日常的装饰打扮 ,还 是一日三餐,楚国人都离不开漆器。装食物 的豆与鼎是漆器,吃饭用的勺子、铲子也是漆器,喝水时他们也会用漆器,就连平时梳头用 的梳子也是漆器 。

可以说,漆器已经渗透到了楚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楚国人为什么对漆器情有独钟呢 ?一 是因为漆器在日常生活中非常 的实用,而且漆器比较轻巧,还能防水防虫,容易清洁。另外一个方面,漆器虽然贵重,但原料的制作并不像青铜器那么复杂,能供普通人使用。

楚国的家具几乎都以红色为主 ,这有什么讲究吗?

楚国人生活中 的漆器(作者摄)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500地图